【校友简介】陈东明,男,华南理工大学2003MBA秋季班校友,1998年7月参加工作,经济师,高级培训师,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市西二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州的初冬几乎是没有寒意的,阳光尽情照射大地。登上百步梯,工商管理学院12号楼前的广场早已作好布置,未见景而先闻声,柔情暖意的怀旧歌曲在半空中回荡,怕光是听听旋律都感触不已了。广场花坛边撑了一圈遮阳大伞,伞下是供人休憩谈天的桌椅,陈东明校友安然就坐于“汇聚校友”展板前,等待访谈开始。组织前几天公司团建徒步拓展活动而导致的脸部局部脱皮,轻松休闲的穿着,让身材高大的他给人一种真实、憨厚、和善的亲近感。
结缘华工
说起陈东明校友与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渊源,很是悠长:他的父亲、姐姐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工民建和建筑学院的学生,老父亲本人就有着很深厚的华工情结,至今还时常回校参加活动。
遥想当年本科填报志愿的事,陈东明校友笑着说:“志愿不是自己填的,老爷子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房间里熬出来后拿给给我看,我说行。”就这样,陈东明校友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结缘。他坦明,由于工作在广州,时不时会因为公务和个人的原因回到学校,并没有因为“毕业”就与母校有所疏离。
从本科成为一名华工学子,2006年MBA毕业,再到十年后的今天,作为“老华工人”的陈东明校友亲身经历过母校这些年的大事记,亲眼见证了母校的变化。他环顾四周,说:“母校的变化中最直观的要数校园环境了,尤其是不断出现的校园建筑。学院新建的办公楼,从设计理念到建筑风格,既承袭了优秀的传统精华,又融合了现代教学的先进元素。”工商管理学院的12号楼令校友陈东明先生印象深刻,“这座建筑体现了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使得课室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教学场所。”
对于母校华工的变化,除了外观感受之外,校友陈东明先生赞赏说,“现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脱离了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趋势,更利于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在对外交流上,校友陈东明先生表示自己对母校在社会上的动态都很关注,目前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稳固和提升,工商管理学院在企业界、政界的贡献和知名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校和学院一直都是校友们的骄傲,我总是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引以为豪。每次回来都感到很放松,很有归属感。”
求学华工
“现在看来,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小学主要是兴趣,初中高中是基础,而大学这个阶段呢,就是价值观的建立了。其中还有工作思维和人生追求目标的基本形成等等人生比较重要的事情。”校友陈东明先生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早年的求学经历相对来说大部分人是相似的,大学的经历和收获作为人生的分岔路口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华工于我,有着很深、很清晰的烙印。不同的学校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在气质。我本科四年,MBA三年的经历,就很深刻而全面地接收了母校华工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这种深层次的熏陶,让我不自觉地在社会上的待人、接物、处事中体现出来。”校友陈东明先生说起关于母校华工的玩笑话时笑容满面,可以看出他对求学时光的怀念之情。
被问到为何读MBA时,陈东明表示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多方面的因素让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在学校接受的东西是基础,加上社会经历,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出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做人做事的方法。MBA的学习,首先是能够充实理论,拓宽视野;其次,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MBA的教育更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升理论,并帮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段的经历,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影响,对人生也会有新的感悟。”
说起母校华工的深刻烙印,校友陈东明先生颇有感慨:“在学校里所建立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后受益匪浅。与优秀的师长前辈交往,从他们身上学到谦卑的态度,进入社会之后都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我,包括价值判断、为人处事。这些课堂之外所根植于我内心的东西很重要,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没有华工的求学经历,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人生肯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生根华工
校友陈东明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丰富的行业、单位和岗位,既在行业内知名的白马专业服装市场的基层岗位历练过,又在鸣泉居和越天酒店等酒店行业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现在又在交通基建行业从事综合性的管理岗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面对如此多的“跨界”,如何适应了不同角色的转换,陈东明校友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人生就是一种经历,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不论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接受的,都要把握好心态,秉持“经历和体验”的初衷。
“人生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们常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可是,人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出于当时际遇中的我们没有办法去左右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一种坦荡的心态去面对它。”谈到人生感悟,陈东明校友脸上浮现出从容与淡定。
“面对工作上的变动,不论是业务内容也好,合作对象也好,或是外界环境也好,都要作适当的心态调整。我觉得是要有经历的心态,不要畏惧变化,首先在心底要接受它!做到这一点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体现了管理思维、为人处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陈东明校友认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学习和社会历练期间的个人的主动性培养。“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事务的方法模式。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术应对现世的变化节奏,不要理想化地去苛求完美。但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即使可能在某一阶段这些标准不是最好的,但有这些作为支撑,至少不会迷失,不会说完全没有方向感。”
陈东明校友透露,自己很少去看流行的“心灵鸡汤”,更多得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后记
当被问及对MBA项目和华南理工大学未来的发展期待与祝福时,“当然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啦!”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陈东明校友在阳光下笑得尤为灿烂。(作者:汪涵、朱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