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肖伟豪,2016MBA脱产班学生,于20186月毕业。曾任职于广州电信、光大证券。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第十二届MBA联合会副主席与校研团委实践部干事。

 

       头衔,并不能概括一个人的全部,这点放在肖伟豪身上尤为合适。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副乐高玩具,由一个个小零件拼装而成,在拼装拆卸间,展露出无限的可能性,得到的又是一件更为出色的成品。

 

       眼前的他,健谈又随和,在他严肃不失幽默的讲述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梦想家。他的奋斗史,是一段化梦想为现实的成长之旅。

 

未知·挑战

       为了实现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华园梦,13年原本考上华南师范大学MBA的肖伟豪,毅然决定放弃,重新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的全日制MBA课程。即便遭受第一年考取失败的打击,他也咬紧牙关再坚持,最后得以如愿。有了目标,就一定要实现,这种冲劲大概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强大引擎,推动着他挑战未知,也不断地将他带入全新的天地。无论何时,肖伟豪都在接触新的事物,无论事情本身的难易,挑战之心始终不变。他喜欢未知的事物,并且总是对外界充满好奇。

       与肖伟豪的交流处处充满惊喜,尤其当提到“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时,肖伟豪选择的不是各类荣誉。而是在校期间,他跟随华工MBA学生一起参加的亚洲商学院七十公里沙漠挑战赛。马拉松和越野跑是肖伟豪的爱好,并在户外协会会长陈传波的影响下,与亚沙队员经常组队参加全国马拉松和越野赛。由于之前没有跑过5公里以上的里程,所以在参加亚沙前,肖伟豪对沙漠抱有恐惧的心理,“但面对未知,我还是选择每天与团队训练,逐步靠近目标”。有时候甚至一天跑100公里,虽然马拉松的过程是枯燥的,但很锻炼人,他一直提到,“一旦定下了目标,就一定要达到。”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沙漠吗?我跟你说,超美。”

       “那里海拔1000多米,万里无云。你会突然发觉,原来星星有那么多,原来星星有那么多颜色,连睡觉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谈起当时情景,肖伟豪依然记忆犹新。当然比赛不只有美景。比赛第三天,由于重感冒、失眠、流鼻血、膝盖不适、脚底水泡进沙磨破等突发状况的出现,肖伟豪的速度一直提不上来。而当他在第一个补给点时,队里的女队员程月和谢玉莲追了上来,他备受鼓舞,于是忍着疼痛一直跑到终点。在全力以赴到达终点那一刻,他感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于肖伟豪而言,亚沙是一种修行,因为亚沙在他脑海中塑造出一种潜在的驱动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亚沙难吗?没有,那没什么可怕的。有,那就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一次新的努力方向”。不知他本人是否察觉,“一定要有目标,并达到目标”似乎是他的座右铭,在整个交流过程中这句话被反复提到。而这个带着一丝丝执着和倔强的座右铭,也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人生。

       其实对于目标,除有一番自己的执着,肖伟豪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在他看来,在目标的达成过程里,要让自己努力保持在最佳状态,在行动前,要思考到达的途径以及提高效率的方法,才可事半功倍。而也正是这种信念,伴随肖伟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让他在面对未知时不恐惧,不畏难,轻松超越。

       直面未知,接受挑战,这样的勇气与决心,推动着他的前行。

  

 

尝试·改变

       何谓梦想家?

       其实,“梦想家”很大程度上是阿Q精神的批判者,他们从来不为自身处境做任何思想层面的美化,而是直面自身处境状态的不足,并构思前景付诸实践。肖伟豪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丰富的不仅是头衔与荣誉,还有他的工作经历。刚毕业的他在国企工作,安稳的工作不能给他带来成就感,也无法给他对未来的希望,于是他毅然选择离开。之后,他在一年内连开五家牛奶店。面对众多的同行,他的理念是:“竞争不应挡住你的路,竞争无处不在,而你的目标应该是比他们做得更好”。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垄断了那片小区的全部市场。但不久后他又感觉到了瓶颈,毅然放弃牛奶店,选择攻读MBA提升自己,拓宽以后创业的道路。敢于尝试,敢于“做梦”,并且敢于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这“梦想家”之名实至名归。而他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筑梦家,只会勾画一张空有线条的图纸,而是默默地将所想付诸实践,把成果摆在世人面前,让人无从反驳。

       那“现实梦想家”呢?

       肖伟豪所做的“梦”,都与他的自身经历紧密相连。很多梦想家因为现实的不足而逃避,而他不是。同时,他也会从过往的“梦”中吸取养分。肖伟豪选择担任这么多的职位,也积极参加各类型活动,肖伟豪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他是一个很沉默封闭的人,这使他错过了很多的机会。所以来到华工后,他定下了目标,一定要收获得比别人更多,这也是他性格转变的重要原因所在。像是从小到大,肖伟豪都对学生组织没有兴趣,也没参与的打算,但就读MBA后,他想起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决定付出行动,跳出自己的圈子,为同学们服务。事实证明,这一段经历即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艰辛,也确实给他带来美好的回忆。就是这样,肖伟豪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这种不服输,不仅仅是对外界的挑战,还有内心里面懦弱的自己、过去曾经因失败而懊恼的自己。在肖伟豪的进击之旅中,这种成长一直伴随左右,我们面前成熟的、侃侃而谈的他,可以说是在不断尝试与改变中诞生而来的。这种反思与提升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

  

 

寻觅·向前

       谈起这两年的学习经历,他感慨良多。对于自身的改变,肖伟豪有着深刻的感触:“攻读MBA的两年,改变的是人生的轨迹。在之前,我能想象我未来几年后会做什么工作,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进来后,认识了很多同学和老师,感受到人生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可以一起迸发出那么多的新奇思路。在这里,“不确定性”太多了,这里有很多的“机会”,可能一个小小的“机会”都会影响着未来。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工作,思维,还有对未来教育孩子的方式。”

       谈到课堂,《企业咨询与诊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理论》这两门课程给肖伟豪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前者学习到的是思维框架的搭建,把MBA所学的知识充分整合运用,从中让他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得到充分提高。而对于后者,则让他改变了对政治课的认知,原来是因为社会主义没学好。”在这门课中,他学到了历史人物为人处世的方式,进而使他思考如何在职场待人接物、如何进行梯队建设等。同时,肖伟豪也对很多老师的教导记忆犹新,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卫宁老师,人称“大师兄”。由于对李老师的喜爱,他至今还特意去其他班级“蹭”他的《企业战略管理》课。在课堂上,李卫宁老师不仅教导他们从不同的维度与战略眼光去分析企业,还运用人生的哲学教他们分析常遇到的问题。

       最后,肖伟豪告诫后来者,“在来MBA之前,要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方向是什么。然后多尝试,多跟老师交流,多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对于母校,这个带给他三年美好回忆的地方,肖伟豪感慨满怀,“华南理工大学,这应该是我读的最后一所学校,也是我感情最深的一所学校。近年来华工的综合排名不断上升,让我倍感骄傲。在未来,我也希望当人家问及华南地区最牛的大学时,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

 

       即便毕业,肖伟豪仍非常重视自我提升。或言之,他还在寻觅自己的最佳位置与最佳道路,而学习、阅读是帮助他走出秘境的指明灯。

       今年七月,肖伟豪即将毕业,他的进击之旅也将踏入新的篇章。这位“梦想家”的进击之旅,仍将永无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