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简介】林可,2014MBA(1)班学生,于20176月毕业。现任广东金鹅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副总经理,曾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校期间,担任2014MBA(1)班班长。

 

生于花城,情定华工

    清晨的华工,空气中透着些许清淡的芳香。走过一栋又一栋错落有致的建筑,来到了12号楼。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林可曾经奋斗的时光。轻轻地跟上林可校友的步伐,他温和的话语中透露着对华工的熟悉与眷恋。

当问及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林可为什么选择来到华工深造时,他诚挚地感慨道:“出生于广东,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在北京漂泊了那么多年,我还是想回来。华工教学态度的严谨,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如今,从与林可的访谈中,能够体会到他对华工深沉的留恋与美好的祝福。这是对家乡、对母校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任检验技术工程师时,林可在工作上颇有成就,多次获得认可。但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追逐心中的梦想。在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慢慢积累了一些管理学上的知识。谈起工作之后继续回学校深造,林可坚定地说:“虽然在北京的企业学习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远远不够。华南理工大学在华南地区赫赫有名,是工科生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华工的MBA也十分有名,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业界实战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求学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

 

 

追寻自我,脚踏实地

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对林可来说,既有乐趣也有挑战。他说道,工程师需要专业的技术,在单一领域的深度上不断钻研;而管理层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接触不同的项目和领域,其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带来更大的挑战,也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未知数。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而这些灵活性、不确定性给他带来的是乐趣。林可提到,他不想每天都过同样的生活,按设定好的程序走。虽然管理岗位非常辛苦,接触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项目,面对不同的顾客,但是对于喜欢挑战的他来说,却乐此不疲。他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而管理正好可以把他从技术工程师中得来的实践经验或者是书本上的理论经验分享给他人,为他人解决问题。

当聊到人生经验时,林可坦言:“在北京的那几年收获很多,但是整个过程也很艰辛。刚开始我从专业的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时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时候。但是这是每个人在刚步入社会时必须要经历和学习的一个阶段。”

除了吐露自己的心声,林可还真诚地提出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三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自我定位,端正态度,任何一个自我定位都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二是重视实践,他很自豪地说华工人很实在,做事认真踏实;三是珍惜时间,他感谢华工提供了如此优秀的老师,如此丰富的实践经历,让这充满汗水的三年同样充满了欢乐。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他的一段段经历中却显得如此鲜活,令人感触颇深。

当他回忆起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经历时,我似乎能够从他的眼中读到那种热烈而自由的志愿精神,这种精神无疑让他的视野更开阔,让他的行动更真诚。而这,正是华工人难能可贵的品质和追求。

 

不忘师恩,砥砺前行

“在这三年MBA的学习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三位。他们对我来说亦师亦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林可回忆起了他的导师陆正华、MBA项目主任李映照和副院长李志宏这三位老师。他提到陆老师在指导论文时十分认真负责,尤其是对一些细节和数据要求十分精确。当提到李志宏与李映照两位老师时,林可真诚地说道:“当时李映照老师对我们特别有耐心,有着强大的包容心。我也特别感谢李志宏老师,他教会我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处理问题,管理和沟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同理心,学会平衡彼此的立场。”就如荀子所说的那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技术工程师到总经理秘书,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对林可来说,这是一步一步在实战经验中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林可笑言:“工作是一种修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果不去努力突破自己,那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新的自己在哪里。”看似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却蕴藏了深厚的力量和韧劲。这种自然温润的正能量,在与林可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融为激励人不断向前,追求卓越的一股暖流。

正如他所说的,“在华工,遇见更好地自己”。

/余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