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简介】张聪,2014MPAcc在职班学生,于2017年6月毕业,现任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校期间,担任2014MPAcc在职班学习委员。
张聪,一名三尺讲台上激情澎湃的教师,也是一名奋发上进的华工人。教师这个角色,在他的眼中永远熠熠生辉,他誓言要为之学习终身,奋斗终身。就如著名诗人歌德所言,“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
心之所向,情定华工
清晨的华工些许微凉,毕业生们相聚华园答辩,寒暄飘满情谊。他们结伴同行,沿着百步梯拾级而上,张聪神采奕奕,在学院门前合影留念后,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张聪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想飞的心,从来没有停下追梦的步伐。在职场拼搏了几年后,他重回校园,选择华工继续进修充电,他说:“华南理工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学校,以前虽然与它失之交臂,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这里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工作几年之后,能踏入这里学习,接触工商管理学院如此多优秀的老师,拥有如此扎实广阔的专业平台,是我的幸运。”他十分谦逊地跟我们分享他的经历,正是因为从小就对华工十分向往,才会在工作几年后,决定报考华工,在他心之所向的校园里重新起航。
奋发图强,学在华工
张聪提到,华工的MPAcc课程十分注重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也极其强调团队合作和实干精神,所以当时在学习上也存在较大的压力,但是他从不放弃,而是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们探讨。经过三年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在提到专业课程时,张聪不禁赞叹工商管理学院设置的几门课程,如《企业税收筹划》、《中国税制》、《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财会专业素质大有帮助。当谈到对师弟师妹们在学习上的建议时,他十分认真地提出了三点:一是把握时间,充分利用可以学习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二是知识要和理论实际相结合,要充分发扬华工人严谨实干的精神;三是学习不断挑战自我,形成独立的思维。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知识逐渐呈现碎片化和娱乐化趋势。张聪说,教师和学生这两种身份都需要思考,学生应该思考如何学,学习什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怎么样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你要想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要有一桶水。”朴素的形容体现了张聪为师的品质。
饮水思源,感恩华工
“一日华工人,终身华工人,”张聪笃定地说,“人生的路很长,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相遇和收获,但是在华工学习的这三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宝藏,今后不论我走到哪儿,我都时刻铭记我是华工人。”他不仅是即将从华工毕业的一名学生,更是身上有着华工精气神的人民教师,他是一个会教学的人,更是一个懂学生的人。
当谈到自己的导师时,张聪满是尊敬。他十分敬佩王荣昌老师,王老师不仅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耐心认真地指导他写作毕业论文,而且教会他很多实际知识。“他不但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益友,是我人生路途中诚挚给予过我指导和帮助的亲人。”
问及近年的人生收获,张聪笑言:“当然,这个年纪是该谈谈感悟了”。他说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改革开放给予我们太多的职业机会,不像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但是一旦选择之后要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尤其要想在某个行业获得卓越成就,更要摒弃浮躁,像德国工匠一样认真地把事情做透、做精,将工作做到极致,最后一定会收获丰厚的回报。
离别之际,张聪少了些无奈的感慨,多了份诚挚的愿景,他诚恳地说道:“祝愿母校越来越好,我会常回家看看。瞧一瞧12楼前低调而美好的木棉,看一看这里的一砖一瓦。”
文/余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