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温晓强,男,华南理工大学2004级MBA校友。广东省狮子会会员,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火炬手,广东黑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现任德国联合健康国际集团董事长及广州艾能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横跨中德两国,旗下产业涉及医疗、健康、电子商务、教育等领域。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健康呼吸”的概念,并将德国的先进医疗技术引进中国。2013年,他斥巨资收购德国工厂、专利技术及研发团队成立德国联合健康国际集团。
自古游鱼栖于水,一丝缘线牵其中
一次机缘巧合,使温晓强与华工MBA有了第一次接触。2003年,时任哈药集团广东分公司总经理的温晓强在一次出差的途中,无意中在报纸看到华南理工大学招收MBA学员的消息,那时他的心里一直有进一步深造的想法,加上华工MBA项目在业内的口碑,于是他心想MBA愿望可以实现了。他坦言,在参加全国MBA入学统一考试之前,他并没有进行过任何系统的复习,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考前培训,温晓强轻装上阵。可能是因为他的高效学习,结果考试成绩足足超出分数线好几十分。按照他的计划,在2004年9月温晓强成为了华工管院MBA的一位新学员。
与很多为了人脉资源选择MBA课程的学员不同,温晓强关注的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学习。于他而言,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固有的理论知识不一定能适应具体问题的发展,唯有思维方式才是大学教育当中真正应该学习的。当你拥有严谨思维方式,在看待事物时,就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白对与错,清楚是与非。就读MBA,最重要的是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温晓强本身是药物学专业出身,本科毕业后就进入了哈药集团。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从事与医药相关的工作。在华工MBA深造的经历使他有了更广泛的涉猎和更精准的判断。九年前他预测,国家的医药体制将会在未来几年有一个重大的变革:即传统的医药行业由于受到国家调控,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竞争力也会逐渐下降,而新兴的健康产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基于这样的判断,温晓强在离开哈药集团自主创业的时候,将目光放在了健康产业上,同时创办了广州联合健康商业有限公司。果不其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推出了“健康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健康产业向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充分证明了他当时的判断。此时,温晓强的企业已有将近十年的积累,风云际会,厚积薄发,正是大踏步走出去的时机,其国内公司预计将在2015年上市。
回顾以往的奋斗历程,温晓强最深的感悟是坚持的可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少人急功近利,创业略显盲目也容易导致失败。在工作方面,一些刚入社会的工作者为了短期的薪水诱惑而频繁跳槽,改行对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温晓强的本行是医药,不管做出怎样的规划和改变,他始终在相关行业中发展,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圈子。他觉得,年轻人就要有熬得住的精神,不要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最终才能有所裨益。他说,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只要踏踏实实干下去,随着它的发展,必然会有属于你的位置、属于你的价值体现,关键是自己能否坚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企业家,温晓强却并不十分认同人们对他做出的“成功人士”的定位。“有的企业上市了,纳税多少万,有多少领导考察接见,这叫成功?在我看来不是这样。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风险,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功这一概念,每个人有不同看法。我最欣赏那句话,就是‘在路上’,没有什么成功不成功”他如是说。“不单单是看他做出了多少成绩,而是他的思想能否得到实现,能否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出的规划是否迎合当今局势的变化,战略目标有没有前瞻性,企业能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所以今天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最重要的是企业家对未来的准确判断”他补充道。温晓强直言:“一个企业家,最能让他开怀的是:我做好了布局,然后看着我的想法被一步一步地实现,这才是最真实的成功。而不是获得多少荣誉,有多少收入,多少资产。我的人生目标当中不追求这些,但我想做的事做到了,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除了对企业经营有着一套独到的见解,温晓强对于慈善也有别具一格的看法。几年前,他受朋友邀请加入广东狮子会,当时他对“狮子会”了解不太深入。然而,当他渐渐融入这个慈善公益组织,亲身参与一些活动之后,他慢慢感受到了慈善带来的那种无形巨大的力量。在此之前,温晓强一直忙于公司事务性的工作,并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通过广东狮子会的慈善活动,他真正地凭着一己之力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快乐。
这些年来他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他积极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健康,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捐助……他从不向人夸耀他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想通过此事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就是想真正地、脚踏实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广东狮子会“我们服务”的口号他一直铭记于心。在他眼里,慈善并不是单纯的捐钱捐物,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亲身参与进去,真正地做点事。“哪怕帮老人家剪剪头发,哪怕帮忙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哪怕是帮小孩子上一堂课。这些通过你自己去做并帮助到他人的,才是真正的慈善。慈善可以让人心里头安静,可以让人抛开繁杂喧嚣的俗务。” 做慈善要从小处、微处着手,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能有益于他人,就能使自己和他人更加快乐。慈善可以净化心灵,劳动可以使人更有追求,温晓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业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温晓强萌生了他的下一个人生理想:他越来越希望能够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重新回归到学校,把自己多年来在社会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华工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在今后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成长机会。华南理工大学有各个不同专业的学院,虽说术业有专攻,但最终都离不开“管理”二字。他认为,学院可以集合一些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校友,把他们组成一个讲师团,为华园的学生开展一些系列讲座,为年轻学子们解疑答惑。告诉他们什么是陷阱?如何尽快适应社会?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一些进入社会后必将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到学生。
温晓强的这个想法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他由衷地期盼着中国的大学教育能够真正变成素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在象牙塔里接受机械的学术理论的灌输,而是务实地将大学与社会进行一个有效的接轨。他希望有更多的校友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为学弟学妹们指点迷津,给予学生适当而实用的建议。将来在同学们步入社会之时,就能更成熟地处理和应对事务。如果这个想法能够成功实施,就能为管院、为华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家,就能为华工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若华工能够开创这种教育改革的先河,并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使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强,在各个领域有更高的建树。相信华工的品牌影响力将会更大,这将是一件了不得的成就”温晓强望着不远处意味深长道……(作者:莫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