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5月19日讯(王倩)在此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之前,广东高校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九所高校组成的“卓越大学联盟”,就曾“抱团”进行过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此外,通过各级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学校也在千方百计招揽人才,不放过哪怕一点最微弱的希望。
中科院院士、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曹镛是国内最早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发的柔性显示屏可能引领着未来移动设备的最新发展方向。
在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之前,他一直在美国工作。“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实属偶然。1997年我受邀到长春和广州两地进行学术交流,我这是第一次来广州,记得当时是圣诞节期间,天气特别好。”曹镛回忆道,时任华工校长的刘焕彬及材料学院院长贾德民向他发出邀请,请其前来主持创立一个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实验室,填补广东在此领域的空白。但他并没有立刻答应,笑说建实验室需要很多钱的。没想到当其时贾德民爽快地回答:“您就开个单子来吧。”
回到美国后,曹镛开了一个组建实验室必备的各种仪器清单,约70万美元,1997年12月发给华工后,他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事隔近一年,1998年11月,刘焕彬突然来函,说建设经费已到账,学校批下人民币600万元启动费,相应的实验室已经腾空。
“我被华南理工大学的诚意所感动了。”1999年曹镛只身一人飞来广州,自此扎根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岭南大地上。
曹镛来到华工后,立刻着手筹建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从无到有创建了广东省内第一个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及系统集成的研究中心。在曹镛的努力下,光电所团队从创建时两名教师发展到目前拥有14名正教授、2名正高级研究员和多名副教授及技术团队,培养和聚集了一批有机光电领域的青年才俊,至今培养了博士105人、硕士107人,其中两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曹镛还不遗余力地把诺贝尔奖得主等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知名学者“请进来”,与团队内的老师一起合作开展研究。长期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巴拉分校的黑格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明人、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邓青云教授等10多位国际学术大师和知名学者开展密切合作,在包括Science杂志在内的顶尖刊物上发表50多篇高水平合作研究论文。
刚刚获得了第十八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的华工青年博导黄飞也是曹镛的学生,“我一定会回来的。”2005年博士毕业后,在曹镛的推荐下,黄飞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四年后,黄飞像他当初决定的一样,婉拒了外籍导师的盛情邀请回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