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6月29日头版报道 重量不足1克、厚度仅0.01毫米的一张“塑料膜”,竟可以在弯曲和折叠的状态下播放视频,眼前的这一“幕”让人啧啧称奇。
脱胎于国家“863”项目的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掌握柔性显示的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真正能弯能折的彩色显示屏。掌握了自主技术的新视界,目前正在寻求合作伙伴,谋求从产品中试到规模量产的华丽转身。
依托华工“靠山”硬
与一般科技企业不同,新视界公司有着极为深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企业脱胎于国家“863”项目,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目前其最大的股东也是华南理工大学。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曹镛教授和他的助手彭俊彪教授带领下,课题组承担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重大专项,攻克OLED显示的核心关键技术——TFT背板技术。为了更好地推进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华南理工大学推动成立新视界公司,致力于将学校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中试转化,加速与产业对接。
目前,新视界有30多名研发人员,核心技术成员全部来自最初的“863”项目研究团队。身兼学校教师与新视界总经理职位的王磊,定期在学校召开会议,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寻求学校技术支持;学校与企业,也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解决研发中的共性难题。
申请核心发明专利76件
在新视界公司的展示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薄薄的“塑料膜”:这片“膜”5.2英寸大,重量不足1克,厚度仅0.01毫米,画面清晰度高,可以显示图像,也能播放视频。最让人惊讶的是,这片“膜”竟可以弯曲和折叠,就像宣传片中展示的“未来技术”。
“整个制作过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王磊介绍,这片薄膜名为“全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当中涉及新视界自主开发的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柔性塑料衬底、TFT薄膜晶体管、OLED发光材料和器件,以及薄膜封装等核心技术。王磊说:“比如TFT薄膜晶体管,主要用途是控制OLED发光,如果要全套引进国外技术,投一条生产线高达几百亿元,如果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能产业化,就能大大降低成本。”
新视界公司的这套生产技术,还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降低TFT背板的工艺温度,对柔性衬底等材料的要求也降低了,一些材料以往只能用国外进口的,使用我们这项技术后,也可使用国产材料,从而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新视界公司目前已申请核心发明专利76件,获得授权39件,获得PCT国际专利7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家公司,敢在公开场合让观众去弯、去折他们的柔性显示产品,因为一折就会坏;但新视界在美国参加SID展会时,已可让观众现场亲手体验这项新技术。”王磊自豪地说。
面向资本借“东风”
新视界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一方面为TCL、京东方、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信利等国内知名显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积极推进自主科技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还处于中试阶段,目前他们主要因应客户需求,小批量地定制化生产柔性显示屏。
柔性显示时代刚开始产品目前只是第一代
但研究人员最希望的,还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这些技术,能与终端结合,真正推向市场,创造价值。从中试到量产,当中还有很长的过程,涉及大量资金投入、不断试错等过程。
“目前,新视界正进行融资,寻找合作伙伴,希望我们开发出的柔性显示屏可以与手机、智能手环、车载显示器等结合起来,真正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技术不及时投入市场,会不会很快过时?王磊认为,柔性显示的时代才刚刚到来,目前只是第一代产品,“只要我们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对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就永远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
柔性显示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新视界经过将近6年的努力,已经培养了一支充满战斗力的技术团队,并形成自有技术体系,距离实现产业化,只差资本的“东风”。
成果转化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产学研纵向联盟”
拥有高校教师及企业总经理双重身份的王磊,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也颇有心得。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果转化应该主动对接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不能为了转化而转化。”
他表示,目前广州建立了多个产学研联盟,对于促进产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他也留意到,这些联盟很多是“横向”的,主要是某一行业与高校、院所结成“联盟”。他认为,广州可以建更多“产学研纵向联盟”,将行业上下游结合在一起,构建完整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