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12月13日讯(记者王倩、通讯员华轩)
开栏语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之时,高水平大学需要发挥在创新链条中应有的作用。如何让科技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如何解决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专利技术转让指标全国高校第一,获中国专利奖项目数全国高校第二,年专利授权2000余项……华南理工大学在科技专利研发与转化上成果丰硕,其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推动。从今天起,羊城晚报将聚焦华工一流技术成果,讲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背后的精彩故事。
西江是广州一大主要饮用水源地,广州市民要想喝上放心水,上游水质的改善必不可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教授将团队的一项专利技术落户于西江上游的制浆造纸企业,配合政府为改善珠江流域水质发挥作用。
制浆废水处理后达到环保标准
这项名为“年产5万吨以上纸浆生产线的全无氯漂白方法”的发明专利,是陈克复院士团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可以大大减少制浆废水的排放量和危害程度,不产生有毒有害的AOX(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废水经过常规处理后就可满足国家最新环保标准。这一成果使我国纸浆漂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我国制浆造纸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当时在为这一专利转化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陈克复院士团队看到《羊城晚报》关于珠江水污染治理的报道。他们联想到,广西境内许多蔗渣浆造纸企业废水都排入西江各支流,对西江带来严重污染,“如果能把这项专利技术在广西推广,从源头上减少排入西江的废水,珠江水的治理压力就会小很多。”
就这样,这一专利技术选定在广西博冠纸业落户,建成了我国第一套蔗渣浆清洁漂白生产线。运行后,该厂每年排入西江支流柳江的废水减排150万m3,COD(化学需氧量)减排400吨,AOX减排300吨,大幅减污的同时还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新技术在广西造纸企业推广
看到如此成效,这项技术很快被作为示范工程在广西推广开来,为减少西江上游的污染物排放和保护西江良好水质做出贡献。当时广西主管工业的领导高度评价这一技术:“全区蔗渣浆生产线都应用这一技术,造纸污染帽子即可以摘除”。
谈起研发初衷,陈克复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专利技术的研发和中国的国情分不开。
在欧美一些造纸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没有针对非木浆的漂白技术开展研究。而中国森林资源不足,造纸企业只能大量使用麦草、芦苇、甘蔗渣、竹子等非木原料,传统制浆漂白生产过程污染严重。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从上世纪末开始,陈克复团队就利用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不断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一整套国际领先、具有知识产权的非木纸浆清洁漂白技术。除了在广西,这些技术还在新疆、河南、东北多地推广应用。国外企业看不上眼的非木原料,化腐朽为神奇地转变成了高质量的产品。
专利技术在博冠纸业实施后,经常有制浆企业去参观考察、模仿并应用,陈克复团队在对方遇到技术瓶颈时都给予无私支持与帮助。他们说:“技术本身就需要推广,越多的广西蔗渣浆生产企业用上清洁漂白技术,广东的西江水质就能得到越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