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12月7日整版报道 2017年紫光杯·中国大学交通运输创客大赛(简称创客)将于12月11日在广州迎来最终对决,36 个项目晋级总决赛,由来自高校、互联网企业、创投机构的专家大咖担任比赛评委。

  创客大赛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体验创业实战、提高创业能力的平台,解决了大学生创客缺乏实战经验和启动资金的难题。经过11月13日的初评,以及11 月23 日的复赛,36 个项目晋级总决赛。总决赛赛程分为“36 进6”和“6 强角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赛采用10 分钟项目商业计划书(PPT)路演与2 分钟专家互动的形式进行;第二阶段比赛,6支队伍同样将有10分钟的项目商业计划书(PPT)路演,并与专家互动2分钟。

  据了解,作为2017年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三大赛事之一,创客大赛由广东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运筹汇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执行单位,旨在培育未来既懂交通运输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遴选一批优质项目,推动其与创投资本、交通运输企业的对接,促进高校人才向交通运输行业流动。

  自7月28日大赛启动以来,该大赛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报名火爆,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60多所高校的创客团队,携带交通运输领域有实用价值的新项目参赛。

  今年,创客参赛团队的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几乎覆盖了所有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以及智慧交通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遍布全国23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值得一提的是,除东部沿海地区外,甘肃、云南、内蒙古、广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团队报名。参赛项目涵盖了网约车与共享出行、客运出行服务、无车承运人与第三方物流、货运物流服务、ETC与交通电子支付、ADAS与无人驾驶、车联网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AR/VR、新能源与新材料、行业治理与交通大数据、车载电子、汽车后市场服务、智慧路网、智能交通管理管控等15个领域。



聚焦落地性塑造综合人才——访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温惠英

  经过两年的实践经历,创客大赛已逐渐成熟。今年的创客大赛有哪些新变化?相比之前,又有哪些新亮点?笔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交通运输工程系主任,也是创客大赛的主要组织负责人温惠英。

问:相对于前两届大赛,今年的创客大赛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温惠英:从今年的大赛看来,行业认可度越来越高。而且参赛项目的数量和参赛团队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参赛项目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遍布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以及智慧交通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还有一个亮点是,往年没报名参赛的很多西部省、市、自治区,比如内蒙古、甘肃等,今年也有团队参赛,大赛覆盖面越来越广。

  此外,与其他交通领域的赛事不同,创客大赛不仅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可参与,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提供同场竞技的机会。

 问:晋级决赛的项目中,有哪些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温惠英:晋级的项目经过了初评和复赛两轮角逐,都很有实力。尤其是复赛,经过20位专家严谨而专业的评审,从200多个项目中评选出36个晋级决赛的项目,体现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至于印象深刻的项目,现在不便于说出项目名称,以免影响决赛的公平性。

 问:在您看来,参加创客大赛对学生在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有哪些提升?

  温惠英:大赛紧密切合时代主题,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给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紧密相连。

  在课堂上学习的概念、理论和原理,如何变成能够落地的项目方案,项目怎样盈利,产品或服务如何推广,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如何去融资……诸如此类的问题,课堂教学虽然也会有相关案例分析,也会布置学生做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但是过去学生会以课堂学习和任务的心理完成,交的作业会较理论化理想化。现在大赛强调技术行业需求发展的创新,强调项目要符合市场现实需求、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能落地,这会促使学生做更多的调研和思考分析,集成所学的所有知识和人力去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赛对学生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对于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交通运输相关的知识,还是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都偏理论。通过参与大赛,会促使学生把这些知识集成和融合起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把知识转换成可落地的方案,转换成产品、服务或生产力。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动手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学生通过参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问:根据实践经验,大赛对教学有没有促进作用?

  温惠英:对教师来说,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把竞教研—— 竞赛与教学、科研结合。过去,我们讲科研要反哺教学,在课堂上会分享和讲解科研中的成果,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行业。现在,我们也要让竞赛反哺教学和科研,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将一个问题的机理、应用条件、应用场景更深入浅出地去讲解,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通过大赛项目,提升对专业问题的兴趣和认识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比如,过去在物流课中,学生会知道什么是物流、物流包括哪些环节等内容。在物流环节中,我们会讲到包装,然后再讲到绿色包装,但怎么做绿色包装呢?去年大赛就有一个这样的项目。去年大赛就有一个这样的项目,通过参赛促使学生做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会调研现在包装市场怎么样,去考虑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怎么做才能更环保,如何应用到快递行业中。这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课堂教学是基础,让学生得到思维逻辑、知识体系方面的基本训练,没有基础知识的沉淀,不可能完成大赛的项目。

问:今年的参赛团队,有一部分并不是由交通相关专业的学生主导的。对此,您怎么看?

  温惠英:当前,交通行业发展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复杂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除了要用到交通本身的知识外,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大数据、新能源技术等的集成运用非常重要。交通学科本身是交叉学科,现在除了传统的交通领域的学者、专家、行业从业者在研究交通问题,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汽车企业等在交通出行、交通管理等领域重兵布阵。所以在大赛中会看到有一些项目,并不完全由交通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做。而是由来自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其他如计算机、自动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来完成的,至于这个项目谁来主导,往往要看这个团队中谁适合做项目领导了,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主导项目的情况也很正常。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形成,由个人或单一专业的人员,都很难获得成功。交通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行业需求、流程比较了解;但市场推广方面,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擅长;有些项目作品涉及到仿真、人工智能等知识,在短期内可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做得更快。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高品质的项目,学生就要学会怎么去寻找、整合、利用资源,形成一股合力解决实际问题,达到1+1>2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通过前两年的参赛实践,我们发现,参加过大赛的学生除了上述能力以外,表达能力和场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人才,是目前运输行业用人单位急需要的人才。

  问:您对今年创客大赛决赛有什么期待?

  温惠英:希望在决赛的舞台上看到学生创客们更精彩的表现,展现更多金点子,为推动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大赛平台,为交通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挖掘潜在的行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