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新闻联播》《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省内多家主流媒体“爱国情奋斗者”专栏集中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本忠的事迹。海归赤子唐本忠,对这片大地充满了感恩,用引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培养高端人才,融入科创发展,回报祖国的培育。
华园求学的幸福回忆
《广州日报》“最大梦想是为祖国培养高端人才”报道中提到,唐本忠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系。4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学4年里,唐本忠很少回家。“暑假基本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里的书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书不用自己花钱买……”那段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觉得非常幸福。
年轻时的生活、学习历练,让唐本忠对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有着更深的认识:养成良好品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坚定目标,最终才能做出学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业有成感恩祖国
毕业后,唐本忠被公派留学,他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受的教育,我们那一代可以说是和祖国一起成长,我非常感恩祖国。”学成后,唐本忠选择回国工作,他对南粤大地充满了感情,在香港和广州两地工作多年。
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年在广州学习的时候,深圳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却发展为一个一线大城市。在他看来,深圳只是祖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大家都喜欢出国去搞研究,但现在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室研究水平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学成归国。“如果想干一番大事业,现在回国是最好的时机”!
引领“聚集诱导发光”领域
传统的发光分子在稀溶液里可以高效发光,但在浓溶液中或者聚集(即固态)状态下,发光能力就极大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聚集猝灭发光”,是发光材料设计和应用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001年,唐本忠和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怪现象”:有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唐本忠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现象背后的意义,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验,他创造性地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在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至今,唐本忠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光去年一年的论文被引数就达到一万多次,平均每天全世界有30多名科研人员在引用他的文章。2016年,《自然》杂志社将AIE材料的纳米聚集体列为支撑“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唐本忠也因为在AIE领域的原创和引领贡献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
2012年,由唐本忠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团队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他率领的团队依托于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把基于AIE现象的研究“玩”出了各种花样,涉及光电、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一个个科学想象将逐渐发展成造福社会的技术。
“我要让我的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唐本忠告诉记者,AIE最受关注的应用之一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比如在癌症病人的肿瘤切除手术中,肿瘤本身识别不难,但在肿瘤附近分散的癌细胞却很难用肉眼识别,“切多了把好细胞切掉了,切少了又留下病灶源,会引起复发。”唐本忠解释道,通过注入特殊的AIE材料,利用其“见到癌细胞就钻入其中闪闪发光”的功能,对癌细胞分布、转移等可视化追踪而方便医生甄别,进行更为精准的操作,也可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工作,发现癌细胞存在的“蛛丝马迹”。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院长,唐本忠对大湾区的发展充满着信心。他认为,大湾区将会成为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
唐本忠正计划着做一个大湾区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作为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平台,将尖端的科学变成尖端的技术。未来,他希望能在研究院方面,将香港和内地两方面最好的教育理念融合起来,做有创意性的工作。而这些计划的实现,都需要人才。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将这些人才输送到高等研究院做尖端技术和产品,在大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图文/综合自各媒体 编辑/卢庆雷 刘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