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晚,由华南理工大学MBA/MPAcc/MEM教育中心主办的“启明星”校外导师讲座(2021·第四期)在腾讯会议线上顺利举行。主讲嘉宾由华南理工大学MEM校外导师、安美特(中国)化学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巍老师担任。

讲座以《疫情下跨国项目管理经验分享》为题,聚焦“疫情期间跨国项目实务分享”,对“什么是项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要管理的是什么?怎么管?”进行逐一解读,并进一步从“公司策略,组织架构和项目管理”三个层面应对未来疫情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展开分享。

  

讲座伊始,高老师为了让听众对“项目管理”建立认知和共鸣,首先进行了一次概念梳理,他谈到,项目是一项创建独特的产品,服务或结果的临时性工作,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将它视为一个项目,例如外出旅游等等。与此同时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项目管理协会(PMI),PMI作为全球领先的项目管理行业的倡导者,不仅创写了行业标准,还组织编写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协会推出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认证已经成为全球权威的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紧接着,高老师认为,但无论什么项目,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具有临时性,这一点体现在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而在此期间,项目经理则需要在整个组织中以矩阵型架构去统筹整个项目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事、物;此外项目还具有独特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项目都不同其他项目。项目所产生的产品、服务或者完成任务与已有的产品、服务或任务在某些方面有明显差别,也正是因为每一个项目的独特性,使得每个项目都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即为执行者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和风险。此后高老师继续围绕项目管理的“时间、预算、范围(交付项目成果所需要做得工作)、资源、质量、风险”六要素,对为了确保项目的工作开展和成果交付等全内容作出分享。在高老师看来,项目成功的条件即为达到或超出利益相关方的预期,要达到此目的则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为各个利益相关方设定优先级、另一是必须管理预期。此间考验的正是每一个项目经理的素质,如果把项目经理分为好的、坏的和普通的三类,那么好的项目经理,一定有60%的工作时间用作沟通,20%的时间用来计划,剩下20%的时间用来学习,反之则会花大段时间在救火、官僚甚至扮演工程师等事务上。

随后的分享中,高老师将话题转入新冠疫情对于跨国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他借用近期流行于网络的“保住份工”谈了三个保住,一是保住绿码以实现流通自由,二是保住份工就需要市场稳定,三是保住条命就需要健康保障。此处主要围绕“流通”展开,比如信息的流通、人员的流通、物品的流通,高老师以自身近期参与的跨国项目为例,分享了疫情前后工作方式和效率的区别,他谈到,相比疫情前在线下办公室办公和面对面会议,疫情后只能在家办公,除了几乎不能见面,甚至没有非正式会谈,这样的改变则需要项目管理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双方如何建立信任、如何避免误解;谈到人的流通,在高老师看来,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生产者、技能生产者和管理决策者因远程、外派以及本地化的不同形式,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流通影响和成本影响。此后高老师对“物的流通”方面也做了简要概括,一是影响全球工厂产能和需求,二是出口产能更加集中在国内,三是航运减少了我国以外的点对点航线,四是各国不同的感染情况和控制措施影响港口的吞吐量,由此使得项目周期更长、成本更高、应对变化的灵活性更弱、不可控的风险也更多,那么项目管理则应用更长远的视角来预判供应链变化,针对长交期物料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环节。因此,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作为企业战略层面,高老师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一个方面是全球化战略,体现在供应链的开发培养、库存管理、人才培养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本土化战略,如原材料、技能生产者和管理决策者的本地部署及提升三个方面。当然,作为项目管理工作者个人而言,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开放的心态、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掌握恰到好处的远程沟通技巧和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都是持续必修的科目。

讲座尾声,高老师与线上听众积极互动、解答疑问,并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听众共勉六个关键词:主动、平衡、协作、纪律、效率、灵活。